“一代新人换旧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”回顾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初期,谁是当之无愧的风云人物?非王力、关锋和戚本禹莫属,他们作为中央文革小组的“笔杆子”,一时之间声名鹊起,全国皆知,影响深远。
然而,不久之后,在1967年,他们便遭到了毛泽东的公开点名批判,其政治生涯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宣告终结。他们的短暂辉煌,犹如流星划过夜空,映射出那个时代“红色风暴”的残酷与不可预测。
文化大革命落幕之后,他们各自的遭遇如何,了解详情的人或许已寥寥无几。
王力
王力:闭门撰回忆录
王力,本名王光宾,1921年8月诞生于江苏省淮安县(现今的江苏省淮安市)。在创作小说《晴天》之际,他首次启用笔名“王力”。自此,“王力”二字便如影随形,伴他走过了漫漫人生路。
自1960年起,王力便开始列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,并参与起草中共中央的重要文件,直至1967年8月遭遇政治变故。他的事业巅峰始于调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,并担任副部长一职。在此期间,王力以中联部副部长的身份,得以列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。随后,他被委以重任,参与中共与苏共之间的谈判,期间共赴莫斯科十次,积极参与了中苏之间的论战。
1966年,毛泽东同志发动了文化大革命,并重新组建了中央文革小组。该小组直接隶属于中共中央政治局。王力同志作为其中一员,自此便深陷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汹涌浪潮之中。
王力之败,源于1967年那场震惊一时的武汉“七二○事件”。此事件,正是他捅下的“娄子”。当时,毛泽东对他的不满已深,然而王力却懵懂不知进退,继续将手伸向中央更多部门,在全国各个战线上掀起了一片混乱。8月22日,外交部造反派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,王力被视作幕后推手。
“是否可考虑暂缓对戚本禹的行动?可让他进行反省,争取一次机会。”
不久后,周恩来亲自安排了一场中央级别的简短会议,将王力和关锋带走,要求他们“请假检讨”。与此同时,戚本禹也被要求停职,着手撰写检讨书。自此,王力便从我国政治舞台上淡出了。
此后,王力一度被软禁于钓鱼台2号楼。1968年1月26日,他被迫转入秦城监狱。在秦城,王力未曾受到审讯,其党籍亦被剥夺。
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,中央作出决定,对林彪、“四人帮”这两个反革命集团案进行重新审理,并对王力案亦展开审理。鉴于当时复杂的形势和各方因素,中央决定对王力予以免予起诉,同时维持之前开除其党籍的判决。至1982年1月28日,王力获得释放。
晚年的王力,于北京通县一隅的宁静住宅区安度晚年。他倾注心血,撰写了关于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回忆录,该作品已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。2003年,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发行的《毛泽东传(1949—1976年)》中,大量引用了王力口述的珍贵史料。
1996年10月21日,我国著名学者王力先生因胰腺癌不幸在北京肿瘤医院与世长辞,享年75载。
关锋
关锋:不谈文革
关锋,原名周玉峰,亦称秀山,1919年7月诞生于山东省庆云县。及至二十岁,鉴于地下工作的特殊需求,他毅然更名为关锋。
关锋于在中共山东分局任职期间,与康生结为挚友,并由此获得了他的高度赏识。到了1956年,得益于康生及众多同侪的推荐,关锋得以被调往北京,投身于中央政治研究室的工作。中央政治研究室,作为中央直属的高级研究、咨询及参谋机构,既扮演着中央智囊的角色,也充当着中央政策论述的重要推手。
在中央政治研究室任职期间,关锋逐渐吸引了毛泽东的注意。当毛泽东筹备发动“文化大革命”之际,关锋被选为《中共中央通知》(亦称“五一六通知”)的起草小组成员,得以继续在毛泽东的身边工作。
在1966年“中央文革小组”正式组建之际,关锋荣幸地成为该小组的成员之一。
在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早期阶段,关锋成为了异常活跃的一分子。他频繁向红卫兵及造反派群体发表演讲,积极煽动他们进行反抗。
1966年6月16日,关锋与戚本禹共同致信陈伯达、康生、江青,在信中不实指控:“彭德怀自迁至三线地区后,仍热衷于进行种种不法行径。”“据此次文化大革命运动揭露的大量资料来看,彭德怀依旧身为修正主义的黑旗,招摇过市。”“恳请中央在适当之际,向民众揭露彭德怀所犯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罪行。”关锋与戚本禹此信,遂成为红卫兵将彭德怀从三线地区强制带回北京接受批斗的依据。彭德怀遭此迫归,身心遭受重创,终不幸因病离世,含冤而终。
然而,正当关锋声名鹊起,他的逆境亦悄然降临。
在“文革”期间,关锋所参与的重要事件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较早地提出了“揪军内一小撮”的口号,并主导起草了阐述该口号的“八一社论”。此口号引发了严重的混乱,随后,红卫兵团体及各地的造反派纷纷趁机冲击军事机构,夺取武器弹药,进而制造了一系列事件。
毛泽东对军队士气动摇之举绝不能坐视不理。于是,他迅速就“王、关、戚”事件作出批示,指示周恩来负责执行。关锋与王力随后被正式逮捕。
关锋与王力的命运轨迹颇为相似。他们先是遭遇了“请假检讨”的处罚,随后又被软禁,最终被押送至秦城监狱。不久之后,他们均被剥夺了党籍。
1982年伊始,关锋获得释放。自此,他便安居于《红旗》杂志(现更名《求是》杂志)的寓所之中,与妻子、孩子共度岁月。步入晚年之际,关锋再次挥洒墨彩,将身心沉浸于学术研究领域,重燃学术之梦,成就斐然,备受推崇。
谈及“文化大革命”那段过往,关锋选择不再追溯。他表示,面对这一历史阶段,他秉持着“四不原则”:即不回顾、不反思、不谈论、不著述。对于那些前来访谈的来访者,他总是婉转地予以拒绝。
2005年春,关锋亡。
戚本禹
戚本禹:三大笔杆子中独一被判刑
1965年12月8日,《红旗》杂志在其第十三期上刊登了一篇题为《为革命而研究历史》的文章,该文对翦伯赞所提出的既要坚持阶级立场,亦需关注历史主义观点的见解进行了批判,认为其是一种“超越阶级界限”且“纯粹客观”的资产阶级立场。
毛泽东对该文予以高度评价,他指出:“当前,哪些人堪当权威?当属姚文元、戚本禹、尹达等。应当选拔那些年纪较轻、学识不多但立场坚定、拥有丰富政治经验的人来承担领导重任。”
文章的作者,正是毛泽东曾赞誉其为“当今之权威”和“接班人”的戚本禹。
在“文化大革命”的风云变幻中,“中央文革小组”的三位成员王力、关锋、戚本禹,合称为“王、关、戚”。尽管戚本禹在三人中官职最低,资历亦最为浅薄,他却是最为活跃的一位。他曾一度赢得毛泽东的信赖,掌握了中央办公厅的关键权力,在“文革”期间被誉为“戚大帅”。
戚本禹,于1931年降临人世,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,便加入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。彼时,他尚是一名高中生。
自1966年起,戚本禹担任中央文革小组要职、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、《红旗》杂志副总编辑,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代理主任,进而成为毛泽东与江青的贴身秘书。
在文革中,戚本禹表现积极,曾鼓动红卫兵围攻中南海,鼓动中南海的造反派揪斗刘少奇、邓小平、陶铸夫妇,冲击朱德住宅。
1967年4月14日,戚本禹公开发表声明,称遇罗克所著的《出身论》为一篇极具危害的毒草,此言最终导致遇罗克于1970年3月5日被判处死刑。
然而,亦需提及,在红卫兵运动中打砸抢行为风行全国之际,戚本禹对狂热分子泼了一盆冷水,此举实为保护古旧书刊与字画,行了一件善举。
1967年,武汉“七二〇事件”发生后,毛泽东断定“中央文革小组”中的王、关、戚三人品行不端,遂下定决心解决“王、关、戚”问题。然而,在此过程中,毛泽东并未立即将戚本禹予以拘捕,而是试图争取他一番。因此,在执行毛泽东的指令时,周恩来仅宣布对王力、关锋二人实施“请假检讨”,并未对戚本禹有所行动,甚至还允许他发表了意见。
然而,自此之后,《红旗》杂志的造反派以及“中央文革”的成员纷纷对戚本禹发起了攻击。不久,戚本禹亦被宣布进入“请假检讨”状态,随即被直接送至秦城监狱。
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,“王、关、戚”三人的案件得以重新审视。王力与关锋二人虽被开除党籍,但中央最终决定不对他们提起公诉;至于戚本禹,中央不仅剥夺了他的党籍,更决定将其案件移交法院审理。
1983年11月2日,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戚本禹作出判决,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、诬告陷害罪及聚众打砸抢罪三项罪名成立,判处其有期徒刑十八年,并剥夺政治权利四年。
1986年伊始,戚本禹结束了刑期,重获自由。随后,他被分配至上海市图书馆的收藏部门,担任图书管理员的职务。
叶永烈先生,曾亲临戚本禹办公室进行采访的作家,在其笔下记录道:1988年,当叶永烈与戚本禹交谈之际,后者依旧保持着“文化大革命”初期的随性态度。面对采访,戚本禹显得从容不迫,一头乌黑的头发彰显着他的年轻与活力。他谈吐风生,思维敏捷,不时以反问的形式展现其深邃的思考,且不难看出,他消息的来源广泛而及时。戚本禹涉猎各类书籍与报纸,尤其对“文化大革命”相关文章,更是细读不厌。然而,他已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明史的研究。戚本禹亦曾表示:“若非关锋所言‘两耳不闻窗外事’,我恐难以专注于研究。”
小伙伴最懂小伙伴。
上海股票配资,温州配资公司,在线炒股配资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